熱潮過後──讓足球團結香港

Screen Shot 2016-03-05 at 1.10.30 AM

(原載於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二零一六年一月號。)

文/劉觀成

雨傘革命過後,社會上充斥著左右、統獨的分歧,香港社會顯得撕裂。團結香港人,似乎變得艱難。可是,自六月起的數場世界盃足球外圍賽中,我們可以看見一幕幕香港人團結一致撐香港隊的畫面,為香港人身份而自豪。本土主義的呼聲看似難以撼動港人,足球卻團結了大家,叫大部分香港人直覺地以香港為先。足球如魔法般團結人民,但若要令這種力量繼續發揮作用,香港足壇的宣傳策略、體制結構與資源運用便需要持續精進。

運動向來有團結大眾的能力,對於香港,尤其是足球。透過運動場上的他者,我們能輕易建立初步的身份認同。在賽場上,他者能團結隊員;在場外,支持者能與運動員建立情感上的聯繫。在國際大型運動會如奧運、世界盃等,各國民眾紛紛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員搖旗吶喊,即使背景不同,都是為同一個身份而戰。對於剛完結的港中大戰,因為中國隊的存在,即使不少人有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分認同,也齊聲支持香港隊。港中大戰前不少市民要求在香港大球場作賽,但對同期舉行的七人㰖球賽無動於衷,可見足球的觀眾群及話題性較大。Nike市場推廣總監賴榮貴於《香港好波》中的訪問點出,市民提起「香港隊」,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「香港足球代表隊」,而不是其他項目的代表隊。即使實力比足球強的運動代表大有所在(如桌球、單車、壁球),對廣大市民來說,香港代表在其他項目奪獎,也不比足球隊2009年東亞運奪金震撼。

過去的數場世界盃外圍賽四場全部滿座,觀眾大喊「We are Hong Kong」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。可是,熱潮過後,香港人對本地足球的熱情似乎沒有延續下去。今季香港本地聯賽的平均入座人數只有約1000,與上季相約;香港人最留意的,還是外國的足球。我們必須找出港足熱潮無法持續的原因,再加以改善。團結香港不能只靠幾場比賽,必須要靠香港人一直的支持,否則,善忘的香港人再為體育隊打氣時,可能已是在奧運為中國隊打氣。要令更多港人關注本地球壇,不但要透過外在的包裝(宣傳、市場策略)吸引市民,還要提升內在的技術水平,留住觀眾。以上外在和內在的因素,均與足總和球會擁有的資源有關。本文將會從外在、內在及資源三方面,闡述香港足球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法。

首先,要令更多人入場支持香港的賽事,外在的宣傳和市場策略皆十分重要。足總在宣傳方面已比以往做得更好,就世界盃外圍賽而言,足總不但透過傳統的平面廣告來宣傳,還善用社交平台接觸網民,其中回應中國足協的二次創作海報更是令港足連場爆滿的重要因素。就本地聯賽而言,足總沿用平面廣告與社交平台雙管齊下的宣傳策略,但成效卻天差地遠。本地聯賽失敗的原因,可能與其市場策略有關。筆者認為現時本地賽事的門票定價過高是主因之一。現時本地球會賽事的門票售價為$60至$80,學生及長者特惠票則只售$20至$30。對於固定球迷來說,門票價格固然不是問題,但要吸引新球迷入場觀看不及港隊賽事重要的本地聯賽,把價格降低是較好和最直接的做法。由於球隊競爭度低,香港球市在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前半期的經營頗為慘淡;後來球市回升,到197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,其中一個因素便是政府於1970年豁免體育娛樂稅,令球場最低價門票由$1.20減至$1.00。以減價刺激需求,是最直接的推廣方法。另一個可行的做法為重推「雙料娛樂」:以往足總會安排兩場賽事緊接進行,讓球迷得以購買一張門票觀看兩場賽事,稱為「雙料娛樂」。不過,在主客制實施後,由於每隊球隊都有自己的主場,兩場賽事便需在不同的球場上演。表面上,主客制令香港的聯賽與外地的專業聯賽更相近,可是,香港與外國的情況很不一樣。在外地實行主客制的聯賽,球會的主場是固定和由球會擁有的,球會亦通常與主場所在的地區有所聯繫。可是,香港球會的主場位置並不固定,是根據每季的聯賽成績由球會重新分配,球場亦非由球會擁有,故球會不能任意在場內訓練。最能吸引觀眾的大球會如傑志、南華、東方、飛馬等都不是地區球隊,不會因主場位置而吸引更多球迷。相反,地區球會如南區、元朗等便能因主場而吸引在該區居住的市民。因此,地區球隊固然可以使用自己地區的場地,但對其他球會而言,主客制並無實質意義。再者,在盃賽賽事,足總根本沒有依據主客制安排球場。與其盲目模仿外地聯賽的做法,不如依據本地的情況,除地區球隊的聯賽主場賽事外,安排兩場賽事在同一球場內緊接進行,重推「雙料娛樂」,增加令球迷入場的誘因。現時的當務之急是吸引更多人入場觀看本地賽事,拘泥於盲目模仿外地聯賽的做法,對於本地球市不會有任何幫助。

在吸引球迷入場後,便要靠提升內在的球賽水平來留住球迷。香港的聯賽水平常為人詬病,本季曾有球員表現極度欠佳,令球迷甚至球員不滿的情況,如港超球會流浪的隊長李志豪在球隊作客0:2負南華的聯賽因對隊友表現感到氣憤,憤而在半場時離場;在元朗對東方的菁英盃分組賽賽事,元朗中堅高路斯向自己大門揪入掛網波,也令觀眾和網民嘩然,大失所望。香港隊長遠應提升技術水平,否則難以在國際賽事再進一步。入籍球員固然能幫助港隊,我們不應視他們為外人,但長遠來說,還是要靠良好的青訓系統來培育新一代更有默契、更高技術的「港腳」。近年躍升為足球強國的比利時,便是靠其良好的青訓系統,將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71位提升至2015年12月的第1位。自香港體育學院於1997年取消足球的精英計劃資助,足球界便失去了有系統的中央青訓計劃。2002年,足總選拔年青的精英球員,成立球隊「香港08」參與聯賽賽事,以應付2008年奧運外圍賽。6年後,他們卻於外圍賽以1勝5負排在榜尾,象徵著計劃的失敗。及至現在,香港球會的青訓與足球學校已百花齊放,大部分球會都有自己的青訓梯隊,不少退役球員開辦足球學校,這固然是好事。要再進一步,球會和足總需要有更長遠的計劃,包括提供訓練場地和平衡球會與港隊訓練。在香港,足球訓練最大的阻礙是訓練場地不足,連超級聯賽的球會也沒有充足的訓練時間。一方面,政府應儘快興建大型足球訓練場;另一方面,球會也應興建自己的訓練場地,如傑志的訓練中心便剛落成。回過頭來參考比利時,他們青訓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得到球會支持,建立足球學校和建造更好的訓練設施。另外,球會也應提升年青球員的待遇,把有潛質的球員留在足球圈。現時香港年青球員和地區球隊本地球員的月薪一般只有數千元,在頂級聯賽踢球的球員也只有如此微薄的薪金,令年青球員望之卻步。如此低的薪金,很難為球員提供足夠的動力,甚至會令他們考慮參與「打假波」。無論是興建訓練場地,還是提高球員的薪金,提升球員技術水平的方法都跟資源有關。因此,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球會資源的問題。

香港的地區球隊大多缺乏資源,經常未到最後一刻也未知能否成功組班,而它們的球員也只能領取微薄的薪金,間接令部份球員被誘惑「打假波」,2013至2014年度球季的屯門和愉園便是一例。香港聯賽的關注度本身不高,平均入場人數只約一千,球隊很難說服贊助商提供大量贊助。香港球會沒有電視轉播費的收益,早年球會更要資助電視台轉播甲組賽事,有球會因沒有付錢,當名稱出現在電視時,要以「XX」代替。筆者認為,要增加球會的收入和港超的吸引力,本地足球博彩合法化是必須的。香港可參考韓國的做法,把博彩所得收入撥回給各球會使用。由賽馬會一季純利近百億可見,博彩在香港十分流行,若果本地足球博彩合法化的話,相信會為本地球壇帶來無數觀眾和收益。不過,不少球壇中人反對本地足球開賭,主要是擔心「打假波」的出現。可是,筆者認為球員參與假波活動的主因是收入太低,若果在開賭後,球會收入增加,令球員的收入達合理水平的話,球員鋌而走險「打假波」的機會將大大降低。香港也可倣傚新加坡設立球員底薪制度,確保球員有穩定收入。另外,即使現在沒有合法的本地足球博彩,非法的外圍賭盤仍然存在。若球員有「打假波」的意欲,一樣可以參與外圍的假波活動,2009年效力愉園的中國球員于洋要求基藍馬「打假波」便是一例。本地足球博彩合法化帶來的會是良性循環:開賭後,會有更多人關注本地球壇、投注和觀賞賽事;把博彩所得收入撥回各球會的話,球會收入會節節上升,令球員的薪金提高,降低他們「打假波」的意欲;在更高的薪金和更多的觀眾下,球員亦有更大的動力去踢球;球會亦有資金收購更高質素的外援和興建訓練場地,在短期和長期提升香港足球水平(上文所述的內在因素),並作出更多宣傳(外在因素);在宣傳增加和技術水平提升後,又會吸引更多球迷入場。足球博彩合法化已是世界潮流;另一方面,無論開賭與否,假波都有可能出現。本地球壇的問題根源在於收入不足,而開賭正正能解決此問題。若果相關部門墨守成規,堅持不開賭的話,地區球隊在長期欠缺資源下,終會無法繼續參與職業聯賽,其時所謂超級聯賽只剩數間大球會,勢將名存實亡。

要以足球團結香港,團結我們的身份認同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也非數場比賽便可達到。只有市民和當局真正支持本地球壇,令香港繼續出產下一代的球星,香港隊才能再進一步,令香港人自豪。港足熱潮過後,請不要忘記為香港默默耕耘的球員。撐他們,也是在撐自己。

於銀牌決賽前,看本地足球決賽之包裝

Screen Shot 2016-01-22 at 9.34.42 PM

文/劉觀成

6月起數場世界盃外圍賽帶起了港足熱潮,本地球會賽事的入座率卻沒有隨之而上升。本季香港超級聯賽的入場人數只約1000,與上季相約,而本地盃賽的分組賽更時常只有數百人觀看。若說本地聯賽不夠吸引,那麼更具重要性的本地決賽之入場人數理應比去年上升;可是,今季的社區盃決賽入場人數只有4226,比上季的5082還少了逾800人。為何香港足球多了人留意,本地賽事,特別是決賽,卻不能吸引到新球迷入場觀看?適逢1月24日的高級組銀牌決賽將至,筆者希望藉此抒發己見。

筆者認為,足總對決賽欠決包裝是令比賽吸引力不足的一大原因。現時足總於本地決賽開賽前沒有舉行任何特別儀式,只有少量橫額佈置,及在賽後設頒獎台。於決賽日的場地與平時別無兩樣,大戰氣氛欠奉。反觀外地的球會賽事決賽,如歐聯、歐霸、英格蘭聯賽盃,都會於賽前舉行簡單儀式,如讓印有球會標誌的大型布旗出現在場上、噴噴火、安排表演者跳跳舞等,在賽後的頒獎典禮也噴噴火;成本不高,但能讓決賽與平時的賽事不同,增添氣氛。有人會質疑這些包裝的成效,但如同廣告的成效,此類包裝的成效是不能量化的:不能說你噴了火就會多200人入場、多貼一條橫額就會多100人入場。可是,去季港超的主場入場人數,或能告訴我們包裝的成效。

去季港超最高平均主場入場人數的球會是太陽飛馬(1617人),比起第二高的傑志(1497人)多了120人。太陽飛馬就是以宣傳和包裝聞名的球會,球會悉心佈置主場,把更衣室變得充滿球會氣氛,在旺角大球場外掛上大大的「飛馬球場」字樣,令普通的康文署球場充滿主場氣勢。球會還模仿外地的專業球會,設立網上頻道,製作賽後訪問等片段,把一支本地球隊包裝成專業的球會。固然還有很多因素能影響入場人數,不過我們也可推斷太陽飛馬的專業包裝是其高入場人數的一大原因。

事實上,足總在世界盃外圍賽的主場賽事,也有類似的包裝:於球場門外發光的「香港勁揪」字樣,以及開賽前於球場中央的大型「香港勁揪」布旗。當時很多球迷於賽前賽後在發光字樣前留影,「香港勁揪」布旗被抬進場時,更是歡呼聲不絕。這顯示了這些包裝佈置的確能提高賽事的氣氛。相信數塊橫額、布旗,對足總來說不是太大的負擔。

對於港足熱潮的「忽然球迷」不繼續進場觀看本地賽事,我們不能只怪香港人善忘,更應思考本地賽事自身的問題,欠決氣氛的決賽便是一例。其他問題包括票價過高、賽事安排不當等,希望有機會再能談及。筆者只希望在銀牌決賽前,足總能認真考慮加強賽事的包裝和佈置;先做好自己,才抱怨香港人不繼續撐香港波。